3年完成快速布局,目前在全國擁有50 直營分公司,覆蓋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成都、武漢等所有一二線城市。 2017年5月,51社保獲得智聯招聘C輪億元戰略投資,已為10000 企業,200000客戶提供互聯網全直營社保服務。商業模式、創新產品和專業服務倍受贊譽。 人力資源行業的銷售工作相比其他行業有什么不同?
人力資源行業相比于其他行業來說具備很大的特殊性,想要了解它的特殊性,得先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業,才能理解51社保的產品邏輯:
簡單,先來回顧商品的交易關系。
對于出售者來說,出售者出售的是商品的價值。對于需求者來說,是為獲取這個商品的價值而付出成本。但人力資源行業交易的不是商品而是人,再講用工關系就更復雜。簡單的用工關系如上同理,勞動者為企業提供勞動,老板為勞動者的勞動付出相應的報酬。核心來說,企業其實是在買這個人的價值,但是這個事情比較難評估了。其次,如果再加入一個公共機構,比如各個政府機關,你會發現在整體人和人,人和企業之間,政府關系介入有很大的影響?!秳趧雍贤ā返念C布就屬于政府對于勞動者的“傾向性保護”。
其次,正常勞動者提供勞動,企業提供待遇就可以了,但是公共組織加了二次分配。
企業支付給員工的,在工資的基礎上還得繳社保、公積金、殘保金等等一堆成本。這就是痛點所在: 舉例說明,如果你的員工是10000塊錢的稅前工資,按照政府要求給員工繳納社保,企業將要為這個員工實際支出14000塊錢,包含社保公積金等其他的東西,不算房租、水電等行政的費用,但員工實際拿到手卻僅僅只有不到8000塊錢,企業確實付出了很高的用工成本,員工的實際收入確并不高。這就是整體雇傭關系的痛點。
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,第三方機構比如說類似我們這種人力資源公司就出現了。
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就是幫企業解決用工問題的。一般來說,企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設置法務、財務、人事行政三大部門。
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則可以幫企業解決如下四大問題:
一、是給HR省麻煩,免去重復機械性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;
二、是針對政府部門的二次分配,幫助企業降低用工成本;
三、是針對《勞動法》的傾向性保護,幫助企業控制用工風險,避免糾紛;
四、是幫HR出業績,拓展資源。
以前,大家會認為人力資源就是招聘、培訓、行政等等這些基礎工作,但現在整體社會變化,很多戰略性的籌劃工作也已經成為HR必須思考的問題了。
對51社保來說,人力資源市場是一個大市場,我們在做的是用互聯網社保代理的服務更細分地進入這個行業??冃Ч芾?、人才管理、繼任者計劃等服務, 51社保是不會介入進去的。一方面,因為我們覺得在中國服務業并不像制造業那樣容易標準化,不標準就會存在很大的隱患與風險。
另一方面,很多企業的管理方針與工作重心其實也就是高層拍腦門的事情,說變就變。為了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務,我們只做標準化,沒有服務標準我們企業也是不會介入進去。 51社保主要為企業提供偏外部的服務,比如社保代理、個稅、待遇申領、薪酬支付,還有用工設計。右邊核心能力這兩塊是我們去做的兩塊業務。
談銷售:重點關注運用CRM,做精細化運營
我們發現偏外部、偏流程類的服務主要就是幫客戶省麻煩。偏管理、偏內部的服務是幫客戶控風險、降成本,這對你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要求完全不一樣。 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 是透明高效全國批量的一個處理能力。整體能力就是需要專業的方案設計能力。其實對于管理銷售團隊來說,在我面前就出現了一個選擇題,51社保到底是需要建顧問型團隊,還是建產品銷售型的團隊?
我覺得還是把銷售模式作為一個坐標來看,橫坐標把銷售難易度進行區別,縱坐標是產品的價值來進行一個區分。會發現左下角,產品價值比較低,這種產品出現很多情況下,大家會用選擇渠道,要不會建渠道,要不會在線獲客,肯定不會建銷售團隊。
再看左上角,左上角就是銷售比較容易,銷售價值比較穩定一點,甚至會比較高,比如金融,比如像百度、58之類這種招聘等等都是屬于產品相對簡單,屬于產品式的銷售。 還有一種屬于右上角,銷售難度大,需要專業知識強,但獲取的價值相對較高,一般會建顧問式的團隊。
更后一種就是痛點,銷售很難,但獲取的價值很少,比如51社保的社保代理服務定價是 19.9元/人/月,尤其是當我們定位中小微客戶的時候,單筆訂單收益其實很難保障。 當我開始接手銷售團隊的時候,創始人的要求是「人效提升3倍」。
這里邊有個很重要的關鍵詞,不是「業績」提升3倍,是「人效」提升3倍。業績好壞和資源多少是掛鉤的,人效卻決定著產品以及管理策略的調整。
要想完成這個目標,我羅列出了至少23個指標。但這23個指標都直接影響銷售的業績,它們的優先級如何排序?哪些指標需要調整?而哪些指標堅決不能動?
我想到了當年做電商運營當中有一個簡單到爆的公式: 業績=流量*轉換率*客單價*(1 復購率) 轉移到我們人力資源行業就可以理解為: 業績=線索*轉換率*成交率*客單價*(1 復購率) 只要關鍵因素可以控制,就能對整體的業績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。
上銷售易,做好精細化管理。這個公式有沒有發現,如果用過銷售易,就發現銷售易特別貼合,銷售易主要在控制這幾個關鍵點因素。
談實施:公司重視非常重要,只要求不檢核等于沒要求,踩坑是必然的一個過程
在銷售中,除了認清自己的企業可以采取的策略的之外,核心就是精細化運營是否能進行下去。CRM的落地,在我們公司內部是有一個過程的。想跟大家分享第一個觀點就是,要想讓CRM充分發揮作用,公司重視非常重要。
據官方消息也好,第三方報道也罷,大家會說到一個情況就是企業的CRM實施成功率不足百分之20。我首次和銷售易接觸是在16年12月份,當時銷售易的負責人跟我說,你已經是你們公司第三個人跟我談業務了,從產品技術總監,到COO,再到銷售負責人,經歷了這么多部門負責人,卻一直沒有定下來一個軟件的使用,核心原因,就是公司一直在考慮,CRM軟件應該如何落地的問題。
至于我們后來如何定下來?我先給大家看一張截圖(如上)。
這張圖很簡單,就是有小十個文件夾,由幾十個上百個文件組成的而已。這就是我們在使用銷售易的前期以及過程中做的所有工作,包括在前期選型的時候會想如何進行選型。
在使用的過程在想怎么使用;包括銷售易的培訓規范、使用標準、如何使用銷售管理、甚至包括銷售主管如何使用銷售易等等,都在這里面,每天的數據,各個銷售階段的推進情況,各小組的活動記錄情況都會記錄下來,把這個事情延伸下去,這是我想說的重視很重要。
銷售易不只是軟件,而是一個管理的延伸。
我認為,如果CRM軟件不做管理延伸,不跟管理的動作結合在一起,更后淪落為銷售部線索的保護庫制度。對此,我有兩個觀點:
第一: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精細化管理哪些工作內容。
如果大家做銷售易想執行下去,大家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,這個軟件如何幫我實現銷售管理?我現在銷售管理又是什么樣的模式?我用多大的精力讓大家把這個東西落地下去…梳理出來要統計的內容,也要告訴每一個主管經理,告訴他們如何去用數據做分析、做管理,把其當成管理工具用起來,每個渠道怎么樣,每個部門業績占比怎么樣。
第二就是不檢核等于沒有要求。
我們先看檢核,現在來說,每天所有的數據,各個城市都會通過銷售易,導出報表,我們公共銷售數據都在銷售易里邊,每天都統計出來,定時定期會由銷售運營部進行篩查,對于做的不好的個人或者部門進行指正,并對做的好的部門護著個人進行獎勵,慢慢形成大家的使用習慣。
如何避免踩坑:用員工思維定制度,服務商配合很重要
還想跟大家分享的,就是我們踩過哪些坑?在這半年的時間,公司從以前相對粗放式的管理到精細化管理,這其實是一個在逐漸變好的過程,我們踩過很多坑,回顧起來,有一個觀點給大家分享,要用員工思維制定制度,眾所周知,老板為什么想上銷售易,他覺得可控,軟件上了之后對業績有提升,有好多好處。但如果使用者不知道軟件對自己有什么好處,這個軟件就基本上實施不下去,或者實施的非常被動。就感覺天天在屁股后邊不斷趕不斷追,當然檢核會有作用,我們會從制度進行調整,讓大家更愿意用,這種情況不一定僅僅是激勵的問題,因為激勵會起到同樣的效果,當大家真正實現業績有好處,就很重要。
企業面臨的三個坑: 第一個方面就是經理不重視。
各分公司的城市經理,每天都很忙,市場要拓展,有些政府要維護,銷售團隊要管理,可能還有客戶投訴,還需要做更高的業績,所以這個事情不重視,也不覺得對工作有什么影響,或者理解為短期對業績沒有顯著影響。
第二個就是主管不會用。
主管很辛苦,每天統計表格,每天加班,統計一堆的東西不會用,也不想用,只是增加了勞動量。
第三個是員工不想用。
每一個員工都不希望自己得銷售動作受到限制,甚至,辛苦找到的線索還有可能放入公海池被他人領取。 我的經驗是,要求所有城市經理齊聚北京,我們一起花了兩天時間來整體梳理銷售易,包括定制所有的一些規則,包括一些標準,如何使用,如何給到大家支持等,出了一起制定政策標準,為了讓城市經理先重視起來,我們還和績效進行了掛鉤。 對于銷售主管不會用這個問題,需要專門給銷售主管培訓。
把要求的管理動作和銷售易結合起來,我們制作成PPT進行培訓,告訴主管這個軟件如何使用,如何和現有的管理動作結合起來,如何可以減輕目前的工作量,定制出來標準,隨后再檢核。對于員工很簡單,如果城市經理重視,銷售主管重視,使用就解決一半的問題,當然,我們也在這個問題上不斷優化我們自己的方法,不斷和一線員工溝通,了解他們的想法。
還有一個落地的經驗就是,和服務商的配合很重要。
當時簽訂合同的時候,我們還差點因為服務費的收取問題沒有成單,他們都能理解,中國人的習慣是不喜歡交服務費,覺得服務應該是贈送的。他們當時就問我們:你們是不是每個客戶都收這個服務費,?還是只收我的?而且還收了不少錢呢,好幾萬塊錢。當是給對方的答復是,這個東西比較復雜,后期有實施,要有專業團隊跟你配合。在后期服務過程當中也感受到銷售易的服務團隊非常專業,也是今天我會愿意站在這里給大家做分享的原因。
銷售易的整體服務團隊主要分兩塊,一塊是主動服務,他們會用自己服務多行業、多企業的經驗,幫你梳理整體的管理,可能有一部分企業是有這種需求的,另外一塊就是輔助企業落地CRM。
對于我們企業來說,自己已經想好想要什么樣的情況,我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需求和這個軟件如何結合,如何實施更好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截止到目前,所有問題都在預期之內得到了解決。 更后一句話想跟大家說的,術無數道可道,這句話理解起來很簡單,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理想的管理結果,永遠凌駕于在我們所有的銷售技巧之上。
剛才分享一堆技巧,都是這樣的一個情況。只有對自己行業,對自己產品以及團隊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之后,才能得出采取哪種管理模式的結論。所謂的術,會隨著我們想要的結果和方法論,不斷演變發展,在不同階段以不同方法而存在。